红色文化|玉门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及革命历史故事

时间:2019-11-20 来源: 作者:

2019-11-20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专栏(21)



玉门市是甘肃省酒泉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位于玉门市连霍高速公路赤金服务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02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外形为二层结构仿古建筑,于2008年11月15日建成开馆。纪念馆展厅分为苦难经历、创业玉门、会战大庆、心系家乡、精神永存五个部分,共展出了26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和100多件实物,展现铁人王进喜在玉门出生成长的37年岁月,在大庆工作生活的最后10年短暂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以及玉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


纪念馆全景图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他6岁要饭、10岁给地主放牛,后服劳役、被抓兵,受尽欺辱和压迫。1939年玉门油矿开发,王进喜为了生计,给石油勘探队拉骆驼、找石油,从此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解放前夕,国民党敌特筹划破坏玉门油矿,毛泽东批示:要保证玉门安全。时任甘青分公司经理的邹明领导组织了护矿队,王进喜积极参加护矿行动,和护矿队员们一起拆下钻机部件,抬到山里掩埋起来;用沙子和水泥把采油井封上;夜间还戴上红袖标参加巡逻,保护了油矿的安全。


序厅

纪念馆二楼沙盘全景


1950年春,解放后的玉门油矿开始首次招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6月,王进喜担任了贝坞五队钻井队长,带领全队大打翻身仗,把曾经被人称为“豆腐队”的钻井队带进了先进队行列。同年11月,贝乌五队在三角湾打765井,在快要完钻的时候,上级通知在附近13米处再打一口井,王进喜征求大家意见,确定实施整拖搬家方案并取得成功,轰动了钻井战线。1957年3月14日,王进喜率领贝乌五队领命重打319井,他们苦战35个昼夜,终于在废井上成功打出一口新井,实现了“虎口拔牙”的誓言。1958年,石油部提出开展“高速优质钻井”技术比武活动。玉门油矿提出“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目标,组织一批先进队“大战白杨河”。王进喜主动请缨参加了这场大会战,他带领贝乌五队,“全天滚”在井场,9月份完成月进尺5009.47米全国最高纪录。10月份,王进喜作为玉门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新疆克拉玛依现场会,被授予“钻井闯将”称号。1959年9月底,王进喜作为省劳模和“钢铁钻井队”的代表参加甘肃省劳模代表大会,并被推荐为国庆十周年观礼代表和出席“全国工交群英会”的代表。



铁人故居复原图

铁人生前用过的电唱机

镇馆之宝—铁人生前使用过的棕榈箱

车站送别硅胶像

石油工人窑洞场景复原图


1960年3月,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辞别玉门,远征大庆,投身松辽石油大会战。他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短短9个月时间里,交井19口,总进尺21258米,创造了月进5466米、日进738.24米、班进432.98米的最高纪录。王进喜为石油事业鞠躬尽瘁,在工业战线树起了一面旗帜,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同时他也获得了—个响当当的称号 “铁人”!1969年4月,王进喜当选为中央委员。


上世纪50年代使用过的抽油机


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因患胃癌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7岁。他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肯定,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王进喜与雷锋、焦裕禄、钱学森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又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铁人用身体搅拌泥浆展板

铁人铜像


2009年11月,纪念馆被评选为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2010年5月被命名为酒泉市国防教育基地、酒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5月被省纪委命名为甘肃省廉政教育基地,成功获批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红色旅游建设项目,并于12月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委党史研究室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2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命名为中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被省科协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




图文转自 甘肃省红色纪念馆网站

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