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安定区·定西精神纪念馆及革命历史故事

时间:2019-12-10 来源: 作者:

2019-12-10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专栏(35)



安定区,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北靠兰州,南临陇西,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定西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巉口起义发生地


西精神纪念馆位于定西安定区,场馆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红色安定”,主要有“巉口起义”、“红军长征在安定”、“党组织建设及其活动”三个板块;第二部分为定西精神,主要有“历史—苦甲天下”、“历程—苦干实干”、“成效—山川巨变”、“经验—科学求实“四个板块。


曹家河畔战斗纪念亭


中共在安定区的影响最早可以迫溯到大革命时期。1926年12月,在兰州女师任教的女教师冯玉洁,由钱崝泉、张一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安定区籍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冯玉洁


1932年7月,中共秘密组织领导国民党军第路军第17路军第19师第50旅补充2团第1营在安定区巉口举行了起义,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卢松轩、石庆德联络3连的排长赵不烈等利用团长黄展云和1营营长何冠五之间的矛盾,发动了全营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一个团,准备前往靖远与陕甘游击队3、4支队会合。当得知靖远起义部队失败后,起义部队决定转向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游击队会合。同时,将部队更名为人民革命军。从7月到9月,人民革命军不畏惧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转战定西、会宁、靖远、清水等县,最终在清水关山陷入敌人重围,经过激战后部队损失严重,起义失败。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定西县组织分布示意图


1935年10月2日,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红15军团直属骑兵团奉命在安定区曹家河畔阻击敌人进攻会宁县城。10月3日,驻定西国民党新编第1军所属刘保堂的一个旅进入曹家河畔,遭到红军痛击。敌人先后两次反扑,均被红军击败,最后只得朝定西方向逃跑,河畔阻击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冉桂英带领妇女们劳动


1936年10月初,红四方面军在内官营驻礼整休期间,建立了安定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内官营苏维埃政府,随后又建立了西巩驿苏维埃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安定区先后成立了锦屏党支部铧尖党支部、黑山党支部、西巩驿党支部、华家岭党支部、北山党支部。1949年8月定西解放时,安定区地下党组织共有支部6个,党员203人。


安定人民大搞梯田建设


安定区位于黄土高原西部水士流失最为严重的丘陵  沟壑地带上,严重的干旱和水土流失使得安定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据统计,1956年到1982年的27年中,定西的旱灾就有37次;境内水士流失面积达306平方公里,占地总面积的91%,由于过度开荒,加上耕作技术落后,群众的生活非常艰难,长期陷入缺水喝、缺饭吃、缺衣穿,吃粮靠供应、喝水拉运花钱靠救济的“三缺”、“三靠“境地。


安定人民多种产业经营


穷则思变。1956年,安定人在安家坡农林牧试验场成功试修了2亩水平梯田。随后经过不断地试验推广,从1964年开始,全区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热潮,开始了改土造田,改变贫穷面貌的艰辛探索。冉桂英、刘玉秀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带领乡亲们战寒冬,斗酷暑,累计兴建梯田54万余亩,修筑塘坝、涝池、谷坊750多个,土水窖4万多眼,治理面积达750平方公里。涌现出大坪村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


安定人民多种产业经营


安定区在国家倾力扶持下,逐渐将这片严重缺水的早塬渐变成片希望的田野安定人在艰苦奋斗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定西精神,涌现出了以冉桂英为代表的一批模范人物。进入新世纪后,安定区提出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支部建立在产业链条上,培育新型合作组织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安定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定西精神”的鼓舞下,广大安定乡村,一批产业带头人依托遍及全市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在带动全区农民共同发展致富。

2011年,纪念馆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文转自 甘肃省红色纪念馆网站

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