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4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专栏(31)
民勤县隶属于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西与金昌市相邻,南接武威市凉州区,东面与北面均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县境内分布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
纪念馆外群雕
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座落于全国劳动模范石述柱的家乡——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占地面积5343平方米,建筑面积934平方米。纪念馆由主展室、接待室、放映室三部分组成,主展室展览共分前言、历史演变、艰苦奋斗、亲切关怀、综合治理和后记六个单元,通过丰富、具体、生动的图片、资料、实物和多媒体技术、声光电手段,直观形象地反映民勤生态演变的历史,深刻揭示民勤生态恶化的自然与社会因素;集中体现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民勤人民抗击风沙的光辉历程;反映近年来民勤人民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取得的成效。
解放初期防沙治沙场景
作为民勤县唯一的河流,石羊河是民勤的命脉,历史上曾在下游形成了水面辽阔的大湖泊——猪野泽。此后随看环境的变化和水源的减少,大湖分化成了许多小湖泊,先后被统称为白亭海和青土湖。近代以来随着中上游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飞速增长,加之祁连山雪线的上升,石羊河实际变为季节河,湖泊水源基本断绝。至20世纪50年代初,昔日的湖泊已变为湖滩荒地。更严重的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的过度星荒,使水资源危机不断加剧,民鄞绿洲菱缩,沙尘暴频繁出现,风沙危害日益重,民勤绿洲面临看严竣的考验和生死存亡的抉择。
民勤出现的环境灾害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民勤人民进行了改造自然的艰苦征战。在进行大规模治沙造林的同时,集全县之力,移沙造海,修筑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建设了纵贯民勤南北的水利枢纽跃进总干渠和从黄河引水的外流域调水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408公里风沙线上,营造了342公里的防风固沙体系,有效治理风沙口191个,创造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治沙模式,遏制了两大沙漠的合拢,捍卫了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为中国西北部荒漠化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防沙治沙民勤模式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再一次激发了民勤人民治沙兴水的昂扬斗志,红崖山水库的二、三期工程相继竣工,红崖山水库绿色保卫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工建设。龙王庙压沙造林、青土湖压沙造林、三角城压沙造林、勤锋滩压沙造林、输水渠道衬砌……县大规模的压沙造林和渠道衬砌工程高潮不断,一场加强生态治理,建设美好家园的绿色大行动,遍及全县。
防沙治沙现场
老虎口治沙成果
石述柱是民勤人民艰苦奋斗,治沙治穷的典型代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石述柱带领薛百乡宋和村群众半个世纪如一日,矢志不渝,挑战风沙,在村西风沙线上建起了9公里长,25公里宽的绿色屏障,建成万亩林场,把昔日风大沙多的逃荒村变成了林茂粮丰的小康村,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心系群众;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遵循规律,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廉洁奉公,清白做人的精神。
治沙英雄石述柱带领宋和人民防沙治沙
民勤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一直牵挂民勤治沙,作出重要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国家有关部委和甘肃省、武威市领导多次深入民勤风沙线,与民勤县干部群众起,共商民勤生存与发展的治本之策。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建成通水,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启动了应急工程。
青土湖现状
民勤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号按照"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立足兴水,大力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2006年,纪念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文转自 甘肃省红色纪念馆网站
侵立删